<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藏坏"不如"看坏" 莫让国宝再"深藏闺中"图

"藏坏"不如"看坏" 莫让国宝再"深藏闺中"图

出自:    发表时间:2009/6/26 9:16:37    点击率:1629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局部

    读陈传席先生《藏坏不如看坏》一文,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世界级国宝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深藏宫中已有20多年没有打开了。致使一些想研究中国画及中国收藏保护的专业人士也不得打开观看研究,让藏品的展览、教育、科研的功能丧失。令笔者读后感触颇深。
    陈先生没有为“再过几年,你陈传席就是最后看到这幅画的人了。那你就更了不起了。这幅画如何,你就成为最有发言权的人”而高兴,却因“这幅画容易损坏,谁打开谁负这个责任。现在谁也不敢负这个责任。这样的国宝谁能负得起责任呢?”更加忧虑。事实也是“因为颜色厚,每展开、合上,颜料都掉一部分。”然而“中国的绘画收藏起来不打开,当然损坏小一点,但是自然规律是避免不了的,最后仍然要被自然毁坏,它只是晚坏几年而已。”在影像复制科学发达的今天,陈先生建议:“应及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复制《千里江山图》,使更多的人了解北宋时期青山绿水的艺术水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复制几千份或制成光盘,从而展示其神韵、风采,让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宋代青山绿水的艺术传播世界。陈先生还为能让古画便于展示提出改变保存的方法。
    同时,笔者想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为了考古研究,西汉马王堆古墓我们都进行挖掘考古研究。其中马王堆帛画有的地方已烂得不成样子,但经过修复人员的精心修复,才得以展出。并及时由参与挖掘的罗哲文先生拍摄,由出版社印成画册。试想假如考古工作者怕出土后得不到恰当的、合理的保护,怕处在地下有价值的文物出土后变成废物,也不敢去挖掘,我们今天哪能有实物去研究西汉帛书、帛画《升天图》!更谈不到陈列、展出及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可是当时的条件与现在的条件简直无法相比,现在不论是保护还是修复都较当时科技含量高,不如打开早日解决意料中的问题。
    何况,文物保护工作的长期性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以突出强调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为主,即对文物的主动性保护,尽最大可能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是保护文物的根本性措施。而抢救第一的关键在及时和技术措施有效得力。再者,近现代文物鉴定专家肖贵洞先生在《近现代文物动态养护遐想》一文中,通过例子证明“静态撂放并不比经常动用好,经常动用寿命反而要长一些。”最后提醒我们“近现代文物养护,不能单靠静态撂放了。”足见养护的重要性。笔者很赞同陈先生“赶紧向世人展示这张画,让大家研究这张画”这一提议。再说看是看不坏的,只有各位专家看了,才能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
    对于损坏承担责任的担心,笔者认为,好似一个人,感觉到身体有诸多不适,却不敢就医,怕查出严重病情,心理承受不了。其实,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如果及早发现问题,早日检查,结果会有所不同:1.可能根本没患重病,只是多余的担心;2.病在肌肤,完全可以医治好;3.确实不治之病,无药可治。但是可以以此引以为鉴,让其余患者提前预防。不论是哪种结果,都是利大于弊,无须过分担心,更不应讳疾忌医。也可以说文物保护与医学上的疾病防治一样,人一旦患重病,医生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医治,而不提倡冻在超低温冰柜里,等待科学发展了再去治疗。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彭卿云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人生病,有不治自愈的,文物生病,则永远不会这样的幸运。”“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舍此则大量文物史料必成废品,毫无利用可言。”充分说明了文物及时修复对于保存文物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我们对待世界级国宝更不应该深藏,任其自然损坏,而是应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或救治办法,让它早日展示在大家面前,便于让世人欣赏,使其充分发挥藏品的应有价值。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更深入了解、研究历史文化时,对解决收藏与研究孰轻孰重的问题,应全面去考虑。同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抢救性修复文物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而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永久性的。我们需要对那些在一定时间内还没有完全退质的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延长其寿命;对那些遭到退质对外界环境失去抵抗力的文物进行必要的修复,以再现其历史原貌。因为,现代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文化的较量,征服的最终体现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占领,更体现在文化上。文化的征服,就是人心的征服,所以我们在汲取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只有我们重视文物保护,才能让更多的文物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领略到前人名作的艺术魅力,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